2022年10月10日

读《天幕红尘》

作者 ShangJian

读这本书的背景

被微信小视频引流先去膜拜了王志文拍的《天道》,然后追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发现作者豆豆一共写了三部小说,其中天幕红尘是对前者的解释细化,对里面的妙语用更口语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不像前者那样晦涩难懂了。刚好碰上中秋节就打算3搞定这本小说,一探究竟


阅读感想

1. 读这本书,我对剧情本身并不特别感兴趣,对里面的逻辑很上头,它能摸得到、说得清、道的破,但也没有全都扑在你面前,还是需要思考和琢磨的。

2. 阅读的时候会有见心见性的感觉,我觉得无论活的好坏,活的明白最重要,这本书的主角叶子农和遥远的救世主的主角丁元英很相似,都是活的极明白的人,一件事儿做不做、一句话说不说都是有逻辑和因果支撑的,这让我很向往,是值得追捧和信奉的一种人物形象。

3. 我试着搜索了这本书是否被拍成电视剧了,原因是豆豆三部曲前两部都被拍成电视剧了,这部大概率也会吧,不过结果是并没有。原因我想有几个:一是书里面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了,影视避开政治是本能;二是书的内容多是人物之间沟通和思辨,大篇幅的对话是核心,搬上屏幕的话,不按原著拍不是那个味儿,按原著拍又太过枯燥;

4. 这本书35w字,我是中秋节第一天开始看的,到第二天看了243/385页,进度超乎我的预期,不知不觉应该是加班加点看了,而且突然觉得打游戏也没啥意思了,打游戏还有个输赢,心里多少有个波动,不如看书来的平静。主角叶子农在“部长事件”和“刑事传唤事件”过去之后,一边被记者们盯梢,一边在过自己的生活,其中读书是最长做的事儿,不为追求什么,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一本书关联到查各种资料,铺开了一床的书,这是一种习惯。 我也有同感,但并不能做到全部,有些书读起来是有目的的,例如为了成长?读有些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例如这本书就是。

5. 小说读起来需要动脑子的地方相比知识类书籍要少很多,所以一边读一边想,可能大概率不会重读第二遍了,想到这里还是拿起了手机开始写当下的感想,不过有点懒,觉得似乎也没什么独特的认知,没啥好写的。不过还是坚持写了点有的没的,仅仅是为了记下来当下的想法,和照片、视频本质上没啥两样,以留存纪念为目的吧。

6. 林雪红拖老九带话说很抱歉,如果没有她和老公的事情,叶子农不会被牵连到这步境地。叶子农回话比较过分:“别这么抬举自己,你没这么大能量”。这句话确实有点伤人,希望矫枉过正,少一个人心里有愧疚,他这么说了,林雪红应该是自嘲的微笑一下,然后真的不会再把这事儿放心上了吧。 另外也符合客观事实,林雪红的事儿是个引子,但后续分支故事的演变都是叶子农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他自己对因果循环是有预判的,事情走到这一步,还真不是林雪红能量所及的。说这句话符合叶子农一贯粗放直接的说话风格,也不违背客观事实,同时能消除林雪红内心的愧疚。这句话说的有水平。

7. 我发现提前知道叶子农的结局,真是个操蛋的事儿,因为好奇心更强了,总是在猜丫的是不是死在这一章的。比如:玩火机的小伙子登门拜访,穿过层层安检之后进了门,中途拿出来一个佛像说事儿,虽然知道把枪藏在佛像里这招儿太傻了,安检连裤衩都快脱了不至于连x光机都没有,不过还是看着担心。 再比如说戴梦岩拉着叶子农去听《我的祖国》演奏会,也会瞎想是不是挂在这了,不过看看剩下接近100页的内容,也知道不可能挂在这,否则就没有太多可以思辨探讨的东西了,写不了那么多字出来。看来,逻辑推理的结果,和看书时忐忑的好奇心,是两件事儿,搭不到一起去了。

8. 书还剩60多页,我猜结局梦姐应该重回演艺界,而且多了爱国的标签比之前更火了,也猜得到老九面馆应该做的不错。不知道叶子农的调研笔记最后何去何从了,按照书里的风向,叶子农肯定是被反“西马”的极端组织害死了,所以打上一个爱国标签是必然的。这些是对故事情节的走向猜测,其实还有两条线我想是会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的,就是梦姐和方迪对叶子农的感情将会何去何从。

9. 我不知道其他读者会在什么时间猜出方迪也喜欢上了叶子农,我大概是从方迪调研叶子农背景的时候就开始猜,应该女1和女2都会喜欢男主吧,等到做打火机的时候基本实锤了猜测。方迪的感情线是一条暗线,线索埋的比较深,从背调开始了解一个人,从老九省磨硬泡一个月之后思维的蜕变开始认同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从当翻译参与到和奥布莱恩的纠葛开始崇拜上一个人,从做打火机开始、到因为九哥不去看叶子农而对九哥心生嫌隙、再到把叶子农的调研笔记放到军区重地家里的床下,当这些节点从方迪和少将老爸摊牌之后,再拿出来串在一起看,就知道她为了后面的1000种可能性的偶遇做了多少铺垫,然而并没有一种具备发生的条件,梦姐得不到是因为不合适,她得不到是因为什么呐?

10. 2022.09.13凌晨1点读完了全书,看到最后觉得最懂女人的还是女人吧,方迪和梦姐同时爱着叶子农,但梦姐在明线上,扛着非常人的压力,最后抱着寻死的心去做邮轮散心。方迪用一段话找到了梦姐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这是作为男人的九哥做不到的,也是作为男人*经纪人的梁哥做不到+不能做的,话是通过九哥传的,但传递过程中效果并没有任何衰减,说明这段话已经脱离了个人感情、性别之分,简单到就是那么回事儿,说一遍就行了。

11. 可能这个世界到全文结束也只有2~3个人知道方迪爱着叶子农,而且这里面并不包括叶子农本人、戴梦岩、九哥这些和叶子农密切相关的人。方迪和叶子农只见过一面,但是她准确的判断了戴梦岩不是他的菜,同时也预判了叶子农最终会回北京,然后准备了1000种偶遇的方式。在书里她是最懂叶子农的女人,尊重骨灰撒在塞纳河的选择,也知道终归偶然需要一次归宿所以买了墓地,

12. 作者借了这本书的观点,例如他对民主和共产主义的看法,他对我爱你中国这首曲子的评价,他对演员应该接什么样的电影的看法,他对演艺圈名和利的看法。

13. 叶子农为什么要帮林雪红这个忙,顺从本心做事儿,他和罗家明之间就那么点干净的东西,值得他珍惜,如果单纯是为了还一个恩情,力所能及拿点钱就够了。叶子农是个活明白的人,但他也没办法料到帮了这个忙会牵连出后面一系列的事儿,一个八杆子打不到的人会把他逼向死亡。叶子农每一步的选择都是他认为明白的选择,比如面对奥布莱恩和他老板可以“礼貌”一些,但那不符合他的本心,可见一个明白人未必会活成一个明白人的局面,或者说过上一个普通人觉得身为明白人应该过上的好日子,不过叶子农自己死的也算明白,他只管每一步都活明白了,死也就看开了,这一切只不过是因果关系,他自己的未来也只是那个果,该受的且去受着。

14. 第二遍泛读的时候才注意到,开头对于戴梦岩的刻画,是很关注演艺事业的每一个细节的,例如恩师猝死之后她必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扫墓的时候还不忘提醒记者这一点要报道出来,这种商业行为冲淡了师生感情,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比较冷血的人。这也给后来做足了铺垫,后来她认定了叶子农是命定之人,放弃的就是她一直以来最重视和小心维护的东西,一方面体现出了梦姐对叶子农的用情至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梦姐性格上的果断和刚毅。


阅读摘录

1. 现在让你走到客厅,你留下的脚印就是你走这段路所需要的面积,如果把脚印以外的实地削掉,每个脚印之外全部是万丈深渊,你再走个试试,我怕你一步都迈不动吧。脚印以外的实地就是心理支撑,你没踩上不表示它没起作用,人活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心理支撑的过程。

2. 叶子农说:“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那咱说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吗?如来是啥呢?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来就已经错了,又来比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过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力说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


阅读后记

本来想泛读第二遍再收尾这篇读后感,不过被《小米创业思考》给吸引过去了,想来从一本小说里挖出更多感受,和读更多书引发的思考相比,既然有好书就继续吧,泛读就没继续下去了,以此收尾,如遇有缘人愿欣然探讨~

哦,对了,这本我看的纸质书,如果有同学想看,联系我,可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