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经济2019》
== 写在开头的话
读这本书的背景:读了2020之后来追读2019,发现两本书还是有一些衔接点的,例如2019鼓励特色小镇,2020则写了特色小镇之伤。 书中罗列出来的数据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对当下的环境有更加理性的认知,对未来也逐渐养成自己的判断,值得推荐。
这是一篇摘录文章,接下来的内容都源自书中,如果你也对摘录的内容感兴趣,不妨试试读这本书。
== 摘录部分开始
1. 中产标准:仅以《经济学人》制定的衡量标准即家庭年收入8万元~30万元,2016年中国就有2.25亿中产人口。国家统计局把年收入6万元~50万元算为中产,保守估计2018年已超过3亿人。
2. 铁打的土豪,流水的首富,在首富轮岗之中,中国底端25%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占比从18%降至1%,相应地,1%富人家庭财产占比却从2.5%飙升至33.3%,社会被严重割裂。
3. 特立独行的特朗普不住白宫,而将位于纽约市中心的特朗普大厦作为“基地”,纽约市因此每天要支付50万至100万美元的安保费用导致安保费用暴增,就遭到了10多万纽约纳税人签名请愿抵制,理由是纳税人不应被迫承担额外的“国家安全义务”。
4. 迷你兽。迷你型企业一般以家族经营为主,规模虽小,却是各自行业中的“单打冠军”和“领头羊”。比如意大利,其工业企业中员工不足100人的高达98%,近90%的公司员工少于20人,工业企业的平均员工人数仅为7人。但“小身板也有爆发力”,正是这些迷你型企业每年为意大利创汇200多亿美元,成为其核心支撑。如今,伴随新经济、新科技向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催生出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涌现出一系列创新模式和创新资源要素,几人甚至十几个人的迷你型企业无疑将全面崛起。
5. 当企业被重新定义,企业里的“人”也将被重新定义与定位。过去,员工到企业工作,一般有三大诉求:谋生(赚钱养家糊口)、志向(自我价值实现)、人际关系(人的社会性)。新经济时代,员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特长与能力,哪里能实现这个诉求,就去哪里,对组织具体形式与形态反而不会苛求。而未来真正优秀的人才,极端点说,是“不可雇佣”的,因为其价值是稀缺的,只会跟企业合作,而不会受企业的任何约束,企业也不可能对他造成任何约束。
6. 高盛报告显示中国每年产生的数字信息约占全球的13%,到2020年将会占到20%~25%。换言之,庞大规模的数据背后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互联网公司触手的现实。以阿里为例,它正在密集投资占据社交、内容场景,从而获得流量,投资滴滴打车与高德地图,收集出行数据;收购微博和入股陌陌,收集社交关系数据;收购恒生电子,收集证券交易数据;创办菜鸟,收集物流数据;拿下“旅行青蛙”的中国独家代理权,收集游戏数据;更不用说支付宝收集支付数据,阿里健康收集健康数据,口碑和饿了么收集餐饮数据,淘宝与天猫收集消费数据,甚至网传阿里投资“当红炸子鸡”抖音,收集休闲娱乐数据。
7. 从近几年的海关进口相关数据来看,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了原油,甚至还超过了四大战略物资(铁矿石、钢材、铜和粮食)的总和。2017年,中国进口芯片数量高达3770亿,价值2601亿美元;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4400亿美元,中国进口就占了全球的33%;中国货物进口额为12.46万亿元,芯片就占了14.4%。要知道,2018年我国军费预算也就1.1万亿元。
8. 计算机和芯片就不是光靠集中力量猛攻这么简单了。 第一,芯片生产链复杂超乎想象。你以为一个小小的芯片里面只要塞入一个ARM(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处理器核心)就够了?实际上,芯片的生产“画面”是这样的:仅芯片的种类就有几十种大门类,上千种小门类;一条生产线大约会涉及50多个行业、2000~5000道工序;就连使用的设备、材料也是特厂特供的,几百种特种气体、液体、靶材,均需要专门的化工工业生产,芯片制造的设备多达16种,超净度空间里一个PM2.5都不能放进去。尤其是作为最尖端的光学、材料学、机械等的结合体,即便ASML(阿斯麦,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之一)生产光刻机,也还有超过80%的零件需要向外采购,更别说半导体技术落后一大截的中国。 第二,芯片生产难度非常高。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每一步都是高难度操作。首先要提炼高纯度二氧化硅,做成比纸还薄的晶圆。紧接着要在晶圆上用激光刻出数十亿条路线,铺满几亿个晶体管。最后还得把每片晶圆切割封装好——目前指甲大小的芯片最高可集成150亿个晶体管。如此精细复杂的操作,没有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想要短时间突破并不简单。
9. 根据官方预判,将在2025年。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里就曾提到,到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2018年由于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政府愈发意识到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2025年半导体自给率进一步提升至70%。
10. 2017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9000美元,基本相当于美国1975年、日本1980年和韩国1990年的水平。在达到这一水平时,各国当时都迎来了消费需求的爆发和服务业占比的快速提高。以此为依据,中国消费水平正处于第三阶段,开启消费大时代乃大势所趋。
11. 从央行数据来看,从2018年2月开始,存款余额增速一直在9%以下,徘徊在40年来的谷底。更有甚者,90后贷款消费、“以贷养贷”成常态,90后的平均负债已达月收入的18.5倍。
12. 美、日、韩经验显示,消费升级总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消费以“吃穿”为代表的非耐用品为主,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第二阶段,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消费逐渐升级到以房子和车子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在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强调物质的贵重性;第三阶段,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消费中耐用品消费增速有所放缓,服务消费开始占据主导作用,人们更加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和个性化;而当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则进入第四消费时代,人们不再看中“占有”,消费需求进一步升华至精神上的富裕,认为把大量的金钱花在与人攀比的消费上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美好的时间”。
13. 2017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人次已达到1.31亿,“走出去”的中国人凭着惊人的购买力“扫荡”全世界,中国游客2017年在出境游上花费2577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1/5。
14. 近年来,中国出境游人均单次花费基本维持在1.3万元,2017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高达1.69万亿人民币,占当年GDP的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接近全球旅游总收入的1/5,是美国游客消费总额的近两倍,而且占当年服务贸易总逆差(2395亿美元)的比重高达90.4%,远在金融服务、专利使用、电影进口等服务贸易逆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