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年二十人》
读这本书的背景
这本书是吴晓波做的一个访谈节目的浓缩版,视频我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快速回顾一下主干,让印象更加深刻
阅读感想
1. 柳传志在看《将改革进行到底》,他说国家要种一块地,是用牛车翻地,还是用拖拉机翻地,并不重要,重点是翻出来的地是不是继续种庄稼,这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点。
2. 柳传志的办公大楼就在他职业生涯出发的地方不远,虽然在空间上距离起点并不远,但时间已经见证了无数的改变,如果我的未来也会回到最初起点不远的地方,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3. 东哥说京东烧了十年的钱来搭建物流,这就是壁垒,谁想达到这个程度也得烧十年的钱,我想可能东哥过于乐观了,不过其他公司烧个5年,这壁垒也很强了。
4. 胡玮炜说一个拉杆箱来到北京,那也是人生啊,没什么好怕的,做记者就是要无所畏惧。也说了在资本面前可选的余地其实没有,即使知道到时候都要还回去,还是要义无反顾的向前走。
5. 沈南鹏在采访结束之后,因为要到城市的另一端开会,他快速告别之后,几乎是用跑的速度走出了办公室。对于提出了赛道理论、拿下了全球福布斯创投第一名的他,努力仍然是赛道上最关键的名词之一。
6. 梁建章说我不像马云,我不后悔创业,大笑…。 身为人口专家的梁博士,又说是微博让人们有了一个媒体平台来公开讨论人口制度的未来,让人口制度有了进阶的基础
7. 徐小平说,他有很多次都想洗手不干了,但是一看到年轻人进来,积极向上、充满着理想和抱负,总能被这种激情和热血打动。所以我想,应该要看着生活积极的一面去生活,因为无论如何不好的事儿都在那,我们看着它生活是折磨自己,看着好的事去生活是珍惜自己,两种生活你怎么选呐?
8. 采访江南春的片尾,晓波老师邀请他上台朗诵一首诗歌,然后说:“我来做你的观众”。“整个冬天,我坐在门槛上;饮水、取暖,看花朵如何动情;阳光如何落在别人的肩头;整个冬天,我呆坐、眺望,拿笔写下清丽悠扬的诗行;情人不在,情人和她的两个灵魂,走在大街的中央;…” 曾经华师大的诗社社长,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知音,这种观感很奇妙,就像看到宫崎骏给久石让献花的视频一样
9. 吴晓波老师坦诚地说包括他在内的一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说假话,但是董明珠要求大家要讲真话。不说假话和只讲真话,这是不同的人是一个选择,还是性格注定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希望中国的制造业能强大,中国经济的基本盘稳了,高层次的才能有盼头
10. 如今身家超过125亿的曹德旺,捐款已累计超过110亿,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点,尽管这样一笔庞大的数据,是在他因为《曹德旺跑了》后才被“八卦”出来的。
11. 周斌、恒天财富,感觉离我比较远,不写了。
12. 放牛娃出身的李书福一直是一个笑话般的存在,他发明的最大的笑料是认为造汽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这个时代给了他一个试错的机会,然后有了现在的“开门是北京,关门是北欧”。他说,走到现在,依赖的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学习,自我否定,自我提高,这中间肯定需要一个过程。
13. 张维功讲自己做融合医院的经历很喜欢,比如为了把救护车直接开进急诊室,把墙凿掉,这是真正站在病人角度考虑问题啊,希望这样的企业家都能大赚,更多的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考虑、做事
14. 关于曹国伟,晓波老师说:“不夸张地说,微博是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全民产品。” 。微信起来之后把熟人社交给剥离出去了,但微博的媒体性仍然是高于微信的。
15. 采访潘石屹的视频是从他给晓波老师拍照开始的,通过他手中厚厚的影集,除了调侃一些企业家之外,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怀“突然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要过去了”,再就是发现了东北没有企业家,而企业家是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力量,没有企业家的地方经济就会落后,就业就会有问题。
16. 吴国平做的拈花湾我去玩过,从观光型景点向度假休闲型景点过度的一个很好的案例。消费深度增加,消费场景变多,还同时带动周边更大范围的经济。
17. 周鸿祎说:“2010年我什么都没有,那时候必须要颠覆掉传统的杀毒行业才能冲进市场,如果在那时那个年少轻狂的周鸿祎变得和现在一样老成,我可能就走不到今天了。所以对我来说可能没有更喜欢之说,因为那都是我。”。是啊,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做符合当下的事儿,我们真的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儿吗?
18. TCL李东生是一个经历过破坏型创新的企业家,采访中提到了《创新者的窘境》,一本书在不同场景出现了三次以上,可以判定是必读经典。同时做好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故事也许比鹰的重生更艰难。
19. 丁磊说:“美团、滴滴打车,都算是物流调度系统”,这个角度值得思考一下。另外,还定义了他认为的创业人应该具有的性格特征“有团队精神,有学习能力,善于沟通,还一直有强烈的进取心”,这种人数量很少。
20. 徐立,学术界的郭德纲,采访的时候还在讲“我的导师在做学术,我的导师的导师在做学术,我的导师的导师的导师的导师还在做学术,随便在哪里都能碰到我的大师叔,太师叔……”,他还说以后所有名词里带“老”字的都会被淘汰,比如老师、老司机…,然后员工问,那老板会不会被淘汰…
21. 冯仑,著名的泼妇理论让人能记得,他几乎是跟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民企的三个境界的定义: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还上了电影。他还说:“二十岁的时候,比出身、起点、机会;四五十岁,比规模、排行;六十七十,比自在;八十九十就比子孙了。”
22. 当uber找程维谈判的时候,给了两个选项:1.uber大比例投资占主导权;2.不缴枪我就打死你;程维的答复是,现在不是1840年的中国了—要么投降、要么打死你。何况中国互联网就没输过。
23. 车建新有个道理说的很透彻,要先搭建流程和制度,再设定考核指标,这些都弄好了,那选好的人你总会了吧,谁做得好我就先谁啊,做得不好就淘汰。不过我依然觉得车老板说自己喜欢出门用滴滴的事儿有点假,假在特别强调了自己有劳斯莱斯,能买得起飞机但是不想买,因为成本高很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