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

读《幸福之路》

作者 商健

阅读背景

被黄峥公众号中的草从他的推荐文章中了解了中心思想,知道是一本内心探索的书籍所以加入书单

对这本书的预期如果能对生活提供一些指导意义的思考,就好。

找了两版译本,发现同一首诗翻译过来用词差异蛮大的对于感受作者的心境应该影响也蛮大,希望有天英文水平能支撑我阅读一本原版著作,同时能体验到作者的心境就好了


阅读感想

所以,生活幸福的基础是要拥有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年轻时的必修课之一。

试着享受读书和分享阅读收获的过程吧,再也不会感觉到无聊,而会觉得时间太少,还有那么多被反复推荐的书单竟然在落灰,除了阅读哪里还有时间去想太多低价值的事情,甚至于是如何接受无聊。


年轻人若是胸怀严肃的、富有建设性的目的,那么一旦需要,他们便能自甘承受众多烦恼。但若过的是漫不经心、放纵不羁的生活,年轻人心中就很难形成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目标,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他的所思所想总是当下的玩乐,而不是将来的成就。

这里说的应该是心怀志向吧,志向的重要性在过往的分享里有反复提到,止、定、静、安、虑、得,和这里说能够接受平淡的生活,承受一些烦恼,本质上是一样的,心里有方向,琐事便不会放在心上了


关于忧虑的心理学非常重要。我前面讲过心理戒律,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它让你不费太多心思就可以完成日常工作;第二,它有助于治疗失眠;第三,它可以提升决策效率和决策智慧。

这种方法可能有个前提叫做自信,因为焦虑、不放心而反复、断断续续思考工作的人,本质上是对做好这件事不自信。如果有明知道心里戒律却又做不到的书友,建议给自己一些暗示:相信自己,把这件事放到合适的、集中的时间去思考,我一定也能想的清楚、细致、严谨,我能在那时做的好,加油。


治疗这类病症的正确方法是使用心理戒律,即养成不做无益之想的习惯。毕竟,有什么能比幸福更令人艳羡?而我若能消除嫉妒恶习,就能获得幸福并更令人羡慕,挣我两倍薪水的人,想到有人比他多挣一倍,无疑也会苦恼,依次类推。

 相比克制自己不去想,理清让自己想什么更容易达成,有志向之后能明白什么更重要,设定一个时薪给自己,去思考符合志向的、高于自己时薪的事儿吧。 又或者如果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儿,例如阅读,那么你不会吝啬放更多的时间在爱这件事儿上,加油~


本章的目的就是提出几种通用的反思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借此方法察觉到自己身上的受害妄想成分(几乎每个人都会多少受其困扰),并能在察觉之后将其去除。这是追求幸福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在迫害我们,幸福感便不知从何产生了。

 哇哦,用到去除这个词,其实就是“正心诚意”的具体方法,在《大学》、《传习录》都没有讲到具体的方式方法,在这里看到了,有具体的症状,有具体的去除方法,很务实。


建设性表现为,事情的初始状态相对随意,结束状态则表现出目的性。破坏性则刚好相反:事情的初始状态表现出目的性,结束状态则表现为随意,也就是说,破坏者的倾向是制造一种不表现出目的性的状态。应用这个标准的最直接的典型实例是建筑物的建设与拆毁。建设会按照预先的计划实施,而在拆毁中,谁也不会认真决定被完全拆掉的建筑材料应该放在哪儿。当然,破坏有时是建设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破坏是建设的一部分。但是人常常会做些没有任何建设目的的破坏活动。

 最近比较关注一些耳熟能详的词汇的定义,这里介绍了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定义,很有道理,同时说了两者的辩证统一性,即破坏可以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也会终结于被破坏。


看到孩子落水,你凭直接的本能冲动救了他,这没什么道德问题。但另一种情况是,你跟自己说,施以援手是一种美德,我要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所以我必须救这个孩子,那你做了还不如不做。这个例子很极端,但很多平常事里都有这个道理。

心学也有这个例子,用来说明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不需要经过思考的,一旦开始权衡利弊得失,就不再是纯粹的良知了,即使做了也不算是致良知。中西结合,互相印证一些道理,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阅读尾声

实话说读这本书的思考并不特别多,原因可能有二:

1. 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不特别了解,所以很多章节读起来理解不了作者的本意。

2. 体感翻译还是有点差强人意,有些句子读起来比较拗口,影响了阅读的兴致,增加了理解的成本。

因为黄峥的推荐,所以抱的期望略高,读下来没有符合预期,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