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影响力》
读这本书的背景
这本书是老领导推荐的一本书,后续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听说了这本书值得一读。
我记得老领导说过,他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在想,这本书和《强势》正好是反着来的,一个是教你怎么不受别人影响,一个是教你怎么影响别人,要是把这俩作者放在一起会怎样?
我也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很早的收藏了这本书,直到最近才翻出来读。
阅读感想
1. 这类书籍里总觉得不容易摘录出一些值得观看的内容,因为过于偏向经验的总结,由统计类数据推导出一些社会现象,尤其当经验总结自国外的现象,放在国内的社会环境下,多少需要画个问号。所以这篇阅读日记里,没有太多的摘录内容。
阅读摘录
1. 人们深明关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
2.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早有一些人担心另一种形式的权威——也就是政府有能力从普通公民身上压榨出可怕的百依百顺,对他们而言,这样的结果显然具有更为严肃的引申意义。更何况,它还告诉我们,权威的压力能够全然控制我们的行为。
3. 为什么逆反心理会出现在两岁的时候呢?或许答案跟这一时期大多数孩子经历的一种关键变化有关。到了这个年纪,他们才首次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他们不再把自己仅仅视为社会环境的延伸,而是把自己视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个体。伴随这种自主意识的发展,自由的概念也形成了。独立的个体应当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迫切想要探索这种选择余地的深度和广度。故此,看到两岁的小孩总是跟我们对着干,我们其实没必要惊讶,也不必烦恼。他们正在体验一件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他们是独立的人类个体。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有那么多有关选择、权利和控制的关键问题要去问,要去答。将他们力争自由、反抗限制的倾向,理解成对信息的求索恐怕是最合适的。测试过自由的极限在哪里(顺便也测试了父母有多大的耐心),孩子们就能弄明白,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必须受控于人。
4. 这种模式为统治者提供了一条宝贵的经验: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而到了手的自由,不经一战是没人会放弃的。这个道理不光适用于国家政治,家庭也是一样。
5.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顺从环境中受到了稀缺压力的包围,那么,我们最好是采用一套两步应对法。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短缺影响下产生了高度的情绪波动,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波动当成暂停的信号。要作出明智的决定,恐慌、狂热的反应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冷静下来,重拾理性的眼光。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转入第二个阶段: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想要那件东西。如果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因为想拥有它,那么我们应当利用它的稀缺性来判断该为它出多少钱。倘若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为了它的功能(也即想要驾驶它、喝它或吃它),那么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该物品不管是稀缺还是充足,其功能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稀缺的饼干并没有变得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