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7日

读《爱因斯坦传》

作者 ShangJian

读这本书的背景

从《第一性原理》关联出来的阅读计划。从方法上来讲符合reference阅读法。从感性上讲,我被说动的原因是“一个人要尽量多的涉猎各个领域的核心知识点,经常切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再从各个领域的思维模型中抽象出来一个更高级别的思维模型。”从这个点上看,爱因斯坦的经历一直为人称道,值得一读


阅读感想

1. 爱因斯坦曾经失业过很久,期间通过临时工维持生计,直到米列娃怀了他的孩子,通过来往信件中对职位的预期降低很多能体现出来,焦虑就非常明显了,可见工作这件事儿如果绑在一个家庭责任上,确实会做出很大的妥协。

2. 大学期间有过一个疑惑,为什么前后学的物理学定律会有前后冲突的情况,后来才逐渐理解,科学是在发展的,一些定律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再抽象一层,生活和工作中总结出来一些成功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变量的升级和更替,很多经验只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效。这个情况,也许同样适合于商业模式吧。

3. 没有绝对的时间、空间、距离,都是相对的,取决于选择的参考系。同样的,对于一家事情的判断,也会因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视角,而做出不同的判断,这是生活中的相对论。

4. 感觉大佬的脾气多少都有点古怪,又觉得越牛x的大佬脾气古怪。脾气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感觉是鸡和蛋的关系。

5. 我曾经不知道用一本书读完一个人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感觉,但在爱因斯坦动脉瘤破裂到离世时,我好像看到,一个精灵古怪、伸着舌头顶着炸裂头型的小老头跃然纸上,一页页地翻着书,然后告诉我小伙子我的一生要被你翻过去啦,要不要慢点。

6. 爱因斯坦的伟大和他的普通,都是我关注的点,一个伟大的人并非一个完美的人,他的不完美可能正是是成就伟大的必要条件之一。

7. 原子弹被用在实战上的决策,不知道是书中描述的太过随意,还是事实真的如此随意,如果是后者,那么爱因斯坦说的话确实让人担忧,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是用石头做武器…


阅读摘录

1. 尽管他赞同社会主义理想,但过度的个人主义使他不可能忍受过分的国家控制或中央集权。其我行我素的天性不仅成就了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也使他特别厌恶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以及任何带有从众心理的事情。在希特勒迫使其改变自己的地缘政治学说之前,他是一个天生的和平主义者,倡导抵制战争。

2. 爱因斯坦的童年留下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可惜这一条却不是事实。1935年,普林斯顿的一个拉比给爱因斯坦看里普利专栏的一则剪报,标题是“最伟大的在世数学家没学好数学”。爱因斯坦笑了。“我数学一直都学得很好,”他回答说,“我15岁之前就掌握了微积分。”

3. 爱因斯坦欣赏莫扎特和巴赫音乐中清晰的结构,这种结构使他们的音乐似乎是“决定论的”,一如他最喜爱的那些科学理论像是直接来自于宇宙,而不是编创出来的。爱因斯坦曾说:“贝多芬的音乐是创作出来的,而莫扎特的音乐则纯洁非常,似乎向来就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另一则报道中,他将贝多芬与巴赫进行对照:“我听贝多芬时感到不舒服。我认为他过于个人化了,几乎是赤裸裸的。还是让我听巴赫,多听些巴赫吧。”

4. 他宣称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是真理的最大敌人。

5. 正当爱因斯坦等待进入专利局工作时,他碰到了在那里工作的一个熟人。这位朋友抱怨说,那里的工作枯燥乏味。他注意至L爱因斯坦即将得到的职位是“级别最低的”,所以他不必担心会有别人申请。爱因斯坦听后泰然自若,丝毫不为所动。“有的人觉得一切都无聊,”爱因斯坦对米列娃说,虽然级别低可能遭人鄙夷,但他认为恰恰应当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我俩对高官厚禄不感兴趣!”。1902年6月16日,爱因斯坦的工作终于批下来了。瑞士联邦委员会正式遴选他“暂时为联邦专利局三级技术专家,年薪3500法郎”。这份工资实际上超过了一个初级教授的收入。爱因斯坦将在这里度过一生中最具创造性的七年(甚至是在他写出了改变物理学发展方向的那些论文之后)。他一星期上六天班,每天早上从8点开始审查专利申请。

6. 爱因斯坦的话说,马赫哲学的本质是:“只有当概念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概念同这些对象据以对应起来的规则能够被显示出来时,概念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要想让一个概念有意义,就需要对它进行一种操作定义。

7. 19世纪中叶,牛顿力学又与另一项重大进展结合了起来。出身于铁匠家庭的自学成才的英国实验家法拉第(1791—1867),发现了电场与磁场的特性,即电流可以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也可以产生电流。当磁体在线圈附近运动,或者线圈在磁体附近运动时,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正是由于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像爱因斯坦的父亲和舅舅这样富于创造力的企业主才能设计出新的方法将旋转线圈与运动磁体结合起来,从而制造出发电机。

8. 现在我们知道,光是整个电磁波谱中的可见部分。电磁波谱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调幅信号(波长为300码)、调频信号(波长为3码)和微波(波长为3英寸)。随着波长逐渐变短(波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它们构成了从红(1英寸的百万分之二十五)到紫(1英寸的百万分之十四)的可见光谱。更短的波长则对应于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当我们说到“光”和“光速”时,指的是所有的电磁波,而不仅仅是能够被肉眼看到的。

9. 一些科学理论主要依赖于归纳,即对许多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寻找能够对它们做出解释的理论。另一些则更加依赖于演绎,即从若干神圣而优雅的原理和假设出发,由它们导出推论。任何科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凭借着对于实验结果的良好直觉,爱因斯坦得出了若干基本原理,从而发现某些关节点,能够基于它们的构造理论。不过他所注重的主要是演绎方法。

10. 在1919年的一篇题为《物理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的文章中,他描述了他对演绎方法的偏爱:关于经验科学的产生,人们能够形成的最简单图像就是按照归纳法来进行。各种事实被选择出来归在一起,使它们的规律性联系变得一目了然……然而,科学知识的巨大进步很少是源于这种方式的……在理解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所取得的真正伟大的进展乃是源于一种几乎与归纳法截然相反的方式。通过直觉把握大量复杂事实的本质,科学家可以提出若干假设性的基本定律,再由这些定律导出他的结论。爱因斯坦对演绎方法的欣赏与日俱增。他在晚年宣称:“我们钻研得越是深入,我们的理论变得越是广泛,用来确定这些理论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就越少。”

11. “在一个坐标系看来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相对于它运动的坐标系看来,就不再是同时的事件了。”换句话说,所谓的绝对同时性根本不存在。爱因斯坦简明扼要地指出,时间本身只能通过同时发生的事件来定义,比如当火车到达时表针指向7。于是便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并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同时性和绝对时间。正如他后来所指出的:“世界各地都不存在什么可以当作时间的嘀塔声。”

12. 36岁的爱因斯坦已经对我们的宇宙概念做出了历史上最具想象力和戏剧性的修正。广义相对论不仅是对某些实验数据的解释,或是对一套更精确定律的发现,而且是一种看待实在的全新方式。

在牛顿留给爱因斯坦的宇宙中,时间有一种绝对的存在性,它独立于物体和观察者而均匀流逝,空间也有类似的绝对存在性。引力被认为是物体神秘地穿过空虚的空间彼此施加的一种力。在这一框架中,物体服从力学定律。从行星轨道、气体扩散、分子抖动到声波(虽然不是光波)传播,它们在解释万物方面惊人的准确,堪称完美。

通过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表明,空间和时间并不具有绝对的存在性,而是构成了一种时空结构。而通过广义相对论,这种时空结构不仅成了物体和事件的一种容器,而且也有自己的动力学,既被其中物体的运动所确定,也可以反过来确定它——就像弹子球和保龄球滚过时,蹦床的结构会发生弯曲一样,反过来,这种蹦床结构的弯曲又会规定滚过的球的路径,使弹子球朝着保龄球运动。

这种弯曲的时空结构解释了引力,引力与加速的等效,以及关于一切形式的运动的广义相对论。在量子力学的先驱——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狄拉克看来,它“也许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发现”。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位巨人玻恩则称它为“人思考自然的最伟大成就,哲学洞察、物理直觉和数学技巧最令人惊叹的结合”。

整个过程使爱因斯坦精疲力竭,但也使他兴奋异常。虽然婚姻已经破裂,战争正在蹂躏着欧洲,但他仍然感到幸福。“我最大胆的梦想已成为现实,”他高兴地对贝索说,“广义协变性,水星的近日点运动极为精确。”他说自己“心满意足,但累得要死”。

13. 他不喜欢被束缚,对家人也可能有些冷漠。但他喜欢和思想同伴一起交流,并且结下了一些终生不渝的友谊。他对任何年龄和阶层的人都很友好,与同事相处融洽,并试图对整个人类友善。只要不对他发号施令或在感情上强迫他,他很容易与别人结下友谊甚至是感情。当爱因斯坦在人性的世界中游弋时,这种冷漠与热情在他那里交织成一种古怪的超然。“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需求,这两者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反思道,“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从未失去距离感和保持孤独的需要。”甚至他的科学同事也很惊讶,为什么他对一般人会那样和蔼,而对周围的人却会显得漠然。“我不知道还有谁像爱因斯坦那样孤独和超然,”英菲尔德说,“他不会真正受到伤害,他的生活充满了淡淡的愉快和冷冷的情感。他的温文友善完全是不带感情的,这些东西似乎来自另一星球。”

14. 爱因斯坦在波士顿做了一次流行的“爱迪生测试”。发明者爱迪生是一个实际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古怪(当时他岁)。他指责美国大学过于理论化,对爱因斯坦也有同样看法。他给求职者设计了一个测试,根据所谋职位,包括大约150个实际问题,比如说:皮革是如何鞣成的?哪个国家喝茶最多?谷腾堡活字是由什么制成的?《泰晤士报》称“爱迪生问卷引发的争论始终存在”,爱因斯坦当然也参与了这场争论。“声速是多少?”一位记者根据测试问他。如果有哪个人理解声波的传播,那肯定是爱因斯坦。但他承认自己并不“总是记得这些信息,因为它们在书中很容易查到”。接着,为了批驳爱迪生的教育观,他进而指出:“大学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学习许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如何思考。”

15. 现在,在多次取得成功之后,一些年轻的革命者感到这种命运的确降临到了他身上。爱因斯坦后来发表了一条极有启发性的评论:“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

16. 爱因斯坦后来在纽约协和神学院的一次会议上谈了他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他说,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与“应当是什么”有关的人的思想和行动;宗教则有相反的职权范围。然而两者有时可以相辅相成。“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他说,“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领域。”这篇谈话上了新闻头版,他言简意赅的结论也变得众人皆知。“这种情况也许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表达:没有宗教的科学就像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就像瞎子。”

17. 爱因斯坦终于发现了美国的一个基本原则:当美国被一些潮流所席卷时,局外人所看到的一些危险的政治激情,其实只是一时的情绪,可以被其民主制度所消解,被其宪法所纠正。麦卡锡主义已经渐渐销声匿迹,艾森豪威尔缓解了紧张局势。“上帝自己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奇怪了,”他那年圣诞节给汉斯·阿尔伯特写信说,“但他们还是成功地恢复了正常。所有东西都在这里成批生产,甚至精神病。但任何东西很快就不再流行。”

18. 1955年4月18日,星期一,凌晨1点钟刚过,他突然用德语嗫嚅起来,但值班护士听不懂。她叫来了医生,但为时已晚。动脉瘤破裂了,7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床头放着预备在以色列独立日发表的演说草稿。“今天,我不是作为美国公民,也不是作为犹太人,而是作为一个人来向你们发表演讲。”文章这样开始。他的床边还放着十二页写得密密麻麻的方程,满是删改的痕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努力寻找那种难于发现的统一场论。在最后一次入睡前,他写下了又一行符号和数字,希望能使我们更加接近宇宙定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精神。

19. 他是一个深切关怀人类的孤独者,一个充满敬畏的反叛者。就这样,一个富于想象、特立独行的专利员读解了造物主的心灵,揭开了原子和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