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那年的老人与海

作者 ShangJian

     在看吴晓波的激荡2020特别演讲时,吴老师引用了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所有的意外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令我突然想起一幕高中时候特别难忘的经历。

     那时候觉得自己读书特别少,又没办法静下心来完整读一本书,因为觉得周期太长不易坚持,效率也不够高,后来在家和学校之间有一个书店中偶尔发现有一本书,主要是把各种名著中的背景、概要故事情节、经常被引用的名人名言,都罗列出来。这种可以高效率的了解很多名著的方式太让人兴奋了,所以每天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间,我都会跑到书店边上的一家小店点一盘菜(我记得点土豆丝的居多,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一小碗米饭、配上店家送的汤,对我来说吃饭从来不是最重要的事,以至于到现在还一直保持病态一样的清瘦。随便吃点就跑去小书店里,蹲在墙边书架的角落里看书,看进去了就像脑子里画出了一幅图,沉浸其中连人来人往都没有感觉了。

     我还记得在店里看一次书是5毛钱,后来因为每天都去,跟店主混熟了,店主发现我每天都看一本书就免费了。 那本书很厚,花了半学期才读完,对里面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老人与海,因为描述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最鲜明, 对海描述最符合一个山里孩子对海的想象。偶尔会想着买来读一下全本,转头又淡忘了这件事,现在想想有空到是可以补上了。

     这些年断断续续的一直在追吴晓波老师的各种视频,总能被激起很多想法,也因此成熟了很多,比如理财的基本知识、比如对买房的认知,等等。  从吴老师这里也捞到了不少好书,无论是他自己写的,还是他推荐的,极大的影响了我的读书单。其实读书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也和吴老师有关,现在每年都会给自己琢磨一波读书单,利用一年里面的碎片时间大概能读完十几本书,涉及面也比较多,最感兴趣的当属历史题材的小说(例如:明朝那点事儿、万历十五年等等),近期重点补充的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可以说,吴老师基本伴随我走过了成长最快的这几年,感恩~

     现在手机很方便,随时都可以写,只不过被微博和朋友圈碎片化的严重,所以很少再写这样中篇幅的文章了,可能一时间没想通,找不到写出来的价值吧。再者,日记类的文章存放在哪,以前总是没想好,qq空间都是年轻人玩的了;微信又写不了太多,也不适合存日记;考虑过博客,却不太不想把日记写在平台上。2019年某位朋友的咨询我wordpress是个什么鬼,为了讲的透彻、外加心血来潮,便自己弄了个网站。现在想来,感觉放个日记刚好,一方面没什么人人关注,另一方面ecs、rds都是自己买了搭建的,wordpress的主题也是自己找来的,燃起了diy的浓厚兴趣。

     过了30特别明显的一件事儿是越来越爱回忆了,脑子里偶尔会跳出几个以前的人和事儿,因为太值得怀念和珍惜,想起来经常会走神,以后希望能把这些记得起的场景写下来存着,攒成一个回忆录系列,比强迫自己不要忘掉容易点。等着有空了再回来翻阅一下,估计和翻看自己小时候的日记感觉还会一样吧。

PS:数据库也都没个备份,不知道以后会不会丢了。先存着吧,后续记得定期备份一下,给儿子女儿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