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

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ShangJian

读这本书的背景

得物有幸加入了读书会,虽然受限于工作时间,不能每周都去参与分享,却有在群里一直关注大家的读书清单,这也要感谢读书会长叶子老师的整理

关注读书清单的原因之一是筛选书籍,信息爆炸时当代人都遭遇的一个灾难,怎么有效、高效的筛选出有用的信息量需要一套方法不过这篇是读后感并不会分享方法

这本书在读书会分享清单里出现了多次,早先也已经在我的预备清单里了所以刚好满足拿出来阅读的前提条件

这本书的期望是,了解一下心理治疗这个比较神秘的事情满足一下好奇心另外如果能跟随别人的心路历程来一次旅行算是给自己的内心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希望旅途中能有一些收获和惊喜吧。


阅读感想

我们身上不同的部分常会渴望不同的东西,如果其中有一些渴望是我们认为无法接受的,就会被调到静音模式;

霍乱时期的爱情,男主也有这一层原因在里面吧


“或许他们抱怨的每一个问题实际上都不是什么问题!或许本来就没什么问题。或许一切都很好,就像他们的发型一样。或许如果他们不那么努力想去改变一些事,他们反而会更快乐。就由它去吧。”

我思考了一下他说的话。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一些真理。有些时候人们确实需要接受他们自己——以及别人——本来的样子。但有时,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你也需要有人给你一面镜子,让你好好看看自己——但不能是像发廊里这种把人照得更好看的镜子。

生活中快乐和烦恼并存,心里怀着快乐的事儿去过日子,还是怀着烦恼的事儿去过,日子怎么都要过下去,选前者吧,让烦恼由它去吧


人们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殊不知一开始导致他们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中太过匆忙的节奏。他们以为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享受生活,但往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五十多年前就阐述过这样的观点:“现代人总是觉得如果做事不够迅速,就会损失一些时间。但面对省下来的时间又不知该怎么办,只能打发了事。”弗洛姆是对的,人们不会有多出来的时间去休息,或是联系朋友和家人。相反,他们总是试着往时间的缝隙里塞进更多的事情。

是的,让自己忙起来才不觉得虚度光阴,但有很多的忙正是在夹缝中不断塞进去的杂事儿,它们意义不大却耽误了很多更有意义的事儿,例如:思考一下该如何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中平淡的点点滴滴


“瑞塔,”我说,“这是一件只有你才能决定的事。但我很好奇,这封信究竟是写给麦伦的,还是写给你孩子们的?”

瑞塔停顿了一秒钟,望着天花板。然后她再次望向我,她点点头,什么也没说,但我俩都清楚她的答案:两者皆是。

是的,在听这封信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不过我的答案是还有第三个人,就是写给瑞塔自己,向自己坦白过去的脆弱和遗憾,接受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然后才有勇气把这封信寄给孩子们和麦伦。


文中提到,有时候他人即地狱,让你立刻随便说出5个较难相处的人应该不难。有时候自身即地狱,自己恰恰也是前行路上的绊脚石,也许把自己从路上挪开,奇迹便会发生。

我觉得识别自己是不是那块石头,要具备一个自我复盘和反省的机制,人不应该只是忙着,好像让自己忙起来才对得起自己和生活,不愿意静下来,不愿意观察一下当下和过去的自己,所以遇到了石头除了抱怨并不想挪开,也并不知道那块石头是不是自己了。


之前阅读的时候,总觉得人物的治疗过程描述换来换去,没办法了解一个人的全貌和所有的故事。当书快读完的时候,很多角色故事情节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才明白了这本书章节安排的意图。

其实是按照作者接待来访者的顺序来写的,读者和治疗师一起来接待来访者,唯一不同点是读者不但能听到来访者的心声,也能听到治疗师的心声。

还有,来访者心境的变化,经历的变化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就像治疗时需要给他们留下空间去体验和调整一样,读者也需要和他们一样,留下一些时间来思考和接纳他们过往的人生、价值观、和后面随时可能到来的转变。


即使是在现实世界最完美的亲密关系中,你也难免会受到伤害,而且无论你有多么爱一个人,有时也还是难免会伤害到那个人,这并不是因为你想要伤害谁,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你难免会伤害到你的伴侣、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们、你最亲密的朋友——而他们也会伤害到你——这都是因为你们选择了亲密的关系,而受伤是亲密关系中的附属条款。

受伤是爱的附属条款,治疗师还真是个让来访者面对现实的角色啊。

我们不但要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还要接受这个世界上已有规则的缺点和不完美,而治疗师正是那个告诉你不得不接受、你所有的负面情绪和逃避都是不对的,要走出来接受伤害,看开它与它共存。可是为什么这条路是对的?接受自己精神和肉体被折磨就是不对的?或者这是一种选择,不分对错,愿意走出来的人会选择前者,不愿走出来的人留在原地,只是尊重自己选择的不同生活状态。


“我很担心他们,”她说,“无时无刻不在担心。”

“或者,”我说,“与其担心他们,你可以去爱他们。你只需要找对一个方法去爱他们,去研究他们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他们怎样。”

是的,我们大多时候都免不了以爱之名来要求亲密之人做出改变,却忘记了应该因为爱而去了解对方需要我们为她/他做什么,多补位一些、少要求苛责一些,才是以爱之名该做的吧。

如果可以的话,少一些辩解、伪装,直接面对困难,敞开心扉、讲道理的聊上一番,也许效果更好。困难、争吵、过子日,总是并存的,我有多爱你可能都不会阻止我吵架的时候少说一句狠话,但日子还是要过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底线是我还爱着你,朋友们你们也是一样吗?


温德尔曾说,我们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谈的次数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谈的次数都要多,但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也不都是友善、真实和有帮助的,有时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

需要鼓励的时候,忍不住想一些让自己更没信心的事儿;害怕的时候,忍不住想一些让自己更害怕的事儿;担心的时候,忍不住想一些更焦虑的事儿;失败的时候,忍不住说一些更贬低自己的话;就连成功的时候,也要告诫自己不要太得意。人说对自己越是亲近的人,要求会越严苛,对自己果然是不自主的会更狠一点。


阅读尾声

看完一本好书,大多会有一种感觉是依依不舍,当我看到来访者朱莉的去世,约翰的言辞不再那么倔强和犀利,瑞塔的生活颜色不再那么单一,治疗师自己的治疗也开始说告别的时候,我知道这次心里旅行要结束了,于是乎最后几个章节会觉得读起来真快,不舍和失落情绪此起彼伏。

然而对于旅途中的收获和惊喜,永远希望得到更多吧,除了依依不舍之外,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才会希望能再一次踏上旅程。是的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美好,会让我准备踏上下一次旅行。

如果你也需要给自己的内心来一次旅行,准备好行囊,点开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