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之路》
阅读背景
被黄峥公众号中的草,从他的推荐文章中了解了中心思想,知道是一本向内心探索的书籍,所以加入书单。
对这本书的预期,如果能对生活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思考,就好。
找了两版译本,发现同一首诗翻译过来用词差异蛮大的,对于感受诗作者的心境应该影响也蛮大,希望有天英文水平能支撑我阅读一本原版著作,同时能体验到作者的心境就好了。
阅读感想
所以,生活幸福的基础是要拥有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年轻时的必修课之一。
试着享受读书和分享阅读收获的过程吧,再也不会感觉到无聊,而会觉得时间太少,还有那么多被反复推荐的书单竟然在落灰,除了阅读哪里还有时间去想太多低价值的事情,甚至于是如何接受无聊。
年轻人若是胸怀严肃的、富有建设性的目的,那么一旦需要,他们便能自甘承受众多烦恼。但若过的是漫不经心、放纵不羁的生活,年轻人心中就很难形成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目标,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他的所思所想总是当下的玩乐,而不是将来的成就。
这里说的应该是心怀志向吧,志向的重要性在过往的分享里有反复提到,止、定、静、安、虑、得,和这里说能够接受平淡的生活,承受一些烦恼,本质上是一样的,心里有方向,琐事便不会放在心上了
关于忧虑的心理学非常重要。我前面讲过心理戒律,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它让你不费太多心思就可以完成日常工作;第二,它有助于治疗失眠;第三,它可以提升决策效率和决策智慧。
这种方法可能有个前提叫做自信,因为焦虑、不放心而反复、断断续续思考工作的人,本质上是对做好这件事不自信。如果有明知道心里戒律却又做不到的书友,建议给自己一些暗示:相信自己,把这件事放到合适的、集中的时间去思考,我一定也能想的清楚、细致、严谨,我能在那时做的好,加油。
治疗这类病症的正确方法是使用心理戒律,即养成不做无益之想的习惯。毕竟,有什么能比幸福更令人艳羡?而我若能消除嫉妒恶习,就能获得幸福并更令人羡慕,挣我两倍薪水的人,想到有人比他多挣一倍,无疑也会苦恼,依次类推。
相比克制自己不去想,理清让自己想什么更容易达成,有志向之后能明白什么更重要,设定一个时薪给自己,去思考符合志向的、高于自己时薪的事儿吧。 又或者如果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儿,例如阅读,那么你不会吝啬放更多的时间在爱这件事儿上,加油~
本章的目的就是提出几种通用的反思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借此方法察觉到自己身上的受害妄想成分(几乎每个人都会多少受其困扰),并能在察觉之后将其去除。这是追求幸福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在迫害我们,幸福感便不知从何产生了。
哇哦,用到去除这个词,其实就是“正心诚意”的具体方法,在《大学》、《传习录》都没有讲到具体的方式方法,在这里看到了,有具体的症状,有具体的去除方法,很务实。
建设性表现为,事情的初始状态相对随意,结束状态则表现出目的性。破坏性则刚好相反:事情的初始状态表现出目的性,结束状态则表现为随意,也就是说,破坏者的倾向是制造一种不表现出目的性的状态。应用这个标准的最直接的典型实例是建筑物的建设与拆毁。建设会按照预先的计划实施,而在拆毁中,谁也不会认真决定被完全拆掉的建筑材料应该放在哪儿。当然,破坏有时是建设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破坏是建设的一部分。但是人常常会做些没有任何建设目的的破坏活动。
最近比较关注一些耳熟能详的词汇的定义,这里介绍了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定义,很有道理,同时说了两者的辩证统一性,即破坏可以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也会终结于被破坏。
看到孩子落水,你凭直接的本能冲动救了他,这没什么道德问题。但另一种情况是,你跟自己说,“施以援手是一种美德,我要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所以我必须救这个孩子”,那你做了还不如不做。这个例子很极端,但很多平常事里都有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