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慈欣经典合集》
读这本书的背景
想穿插着读一些小说了,考虑过金庸系列、大刘还是更吸引我一点。但是又不想太长,因为同时在看《发现优势》和《游戏改变世界》,所以找了中短篇,过个瘾、继续回去加强自我修养,哈哈哈。
阅读感想
《带上她的眼睛》
1. 在地心重力是零吗?
2. 草原的空旷惬意写的轻松愉快,落日6号的狭窄压抑写的简单无华,强烈的反差和朴实的语言,让担心、焦虑、无助的感觉就那么平淡的走到你面前,打了个招呼转身离去…
3. 一个刚毕业的小女孩,在草原上体现出如此敏感的一面,在地心通信中断之前又表达了那么坚持的一面,前面的敏感更加衬托出了后面的坚强。希望她闭上眼、余生都是草原
4. 小女孩用自己的坚持和敏感,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中栽下一颗诗意的种子
《朝闻道》
1. 丁仪对女儿的回答和松田诚一对爱人的回答,都显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悲的是对方最珍惜的东西是对爱情和亲情的不舍,而科学家并不是。感情上的不对等,也许是一种降维打击。
2. 文章把方琳对丁仪感情中的理解、恨意和深深的爱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无论是单调的管道环球旅行仍然十分开心,还是语言上的无论如何不让女儿做科学家,又或是丁仪变成等离子火球升起的瞬间方琳的晕倒。
3. 丁仪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途中的亦正亦邪。正,表现在丁仪对宇宙终极之美的近乎宗教式的狂热追求上,这种追求被赋予为了人类利益的名义;邪,表现在这种追求已经与私欲等同,膨胀为生命的全部,并彻底挤压了一个正常人其他方面的生活。
4. 霍金的问题以及排险者表情的改变,意味着否定了丁仪们的选择。丁仪们所追求的终极真理——宇宙大统一模型只是探索宇宙自身目的的凭借和手段。把手段当作目的,反而迷失了真正应该求索的方向。
5. 长大后的文文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丁仪们迷失的东西,在追求宇宙的目的的同时,也会思考人生的目的,这一层思考会伴随着研究者的一生,为其纠偏、导航。
《思想者》
1. 坦白说,第一遍没看懂想说什么,矛盾没那么激烈,一对儿苦情的男女,一个比较烂大街的宇宙模型的比喻,除此之外就没看到别的了。
2. 写作手法上和中国太阳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时间跨度比较大。
《中国太阳》
1. 水娃说:有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从不向与己无关的尘世之外扫一眼;有的人则用尽全部生命,只为看一眼人类从未见过的事物。这两种人我都做过,我们有权选择各种生活,包括在十几光年之遥的太空中飘荡的一面镜子上的生活。
2. 水娃说: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印下第一个脚印、跨出人类一大步后,太空探索近百年毫无进步与发展的缘由——因为那是“赔本买卖”:“……经济准则一天天地统治世界……它已变得至高无上,渗透到我们的每个细胞中,人类社会已变成了百分之百的经济社会,投入大于产出的事是再也不会做了。对月球的开发没有经济意义,对行星的大规模载人探测是经济犯罪,至于进行恒星际航行,那是地地道道的精神变态,现在,人类只知道投入、产出,并享受这些产出了!”
《坍缩》
1. 我们的时光如果一分一秒的倒流,时间奇点之后,我们的过去变成了我们的未来,语句到这说、死去的人复活、活着的人返老还童然后消失。我们会忘了原本的过去,因为它已经是未来。我们会适应一切过去的倒叙,仿佛适应原本的未来一样自然。 天啊,原来这才是时空和物质保持一致的最终解释;原来红移到蓝移的转变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去影响每一个人…
2. 小说末尾在时序上用文字演示了时光倒流的现象,我仔细的阅读了每一个字,如果这样的字我读了无数遍,也许真的能适应一切都倒着写的文章…
《全频带阻塞干扰》
1. 这篇小说的矛盾点非常鲜明,几乎处处都能看到,例如对战场血腥的描述—一枪掀起了头盖骨、子弹打断了胳膊只有皮还连着,对比北约的文明战争—打击目标只是屏幕上几个红点,点一下按钮等上几秒小点变绿了,任务完成,然后就可以下班换一批人,战争仅此而已。 再比如男主米沙在太空中的宁静和舒缓和女主卡琳娜在战场的嘈杂和紧张。 阅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剧情在太空和战场频繁切换的电影。
2. 文章的背景和结果都很遵从历史,对于莫斯科,亚历山大来过、拿破仑来过、希特勒也来过,但没人真正拿下过。让我想起了,滴滴的老板程维在最艰难的时候也用这个典故来鼓舞团队。
3. 有时候战争打到最后,最初的目的已经被淡忘了,甚至在局部战场上,根本说不清谁是正义的。所以战争会是矛盾的,双方都有值得赞扬的典范,也都有值得唾弃的过程。希望在有生之年,世界能维持和平。
《诗云》
1. 大刘应该也是读了《失控》的吧,那段把所有汉字按照诗词的格式排列组合,穷尽所有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或者叫图书馆,应该是类比借鉴来的。但是大刘对此展开了一个场景的思考,就是技术能穷举诗词,但无法筛选出里面最经典的那一部分,这个问题成为了高级文明也无法解决的命题,进而获得了重新做为人生存下去的资格。
2. 艺术能独立于技术存在,完成一个解释的闭环。艺术同时又依赖于技术的保护,不被焚化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