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读《今日简史》

作者 ShangJian

读这本书的背景

之前读过《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当时这个系列只有这两本书大概在18年底出版了这本书,但当时并不知情故而在阅读认知觉醒》的时候看到有引用本书的相关段落并书名才发现已然错过了2年之久

故而这本书是尤瓦尔·赫拉利必读系列丛书,最高优先级启动阅读计划


阅读感想

1. 如果数据在未来确实能达到让人类物种分化的地步,那数据的拥有权应该在谁确实是一个重要而且可怕的问题。

2. 作者对于当下政治局势的分析多少涉及一些敏感话题,不过敏感的地方都“刻意”避免了谈论我们,这也是本书能够顺利在国内出版的前提吧。作者对于全球化的理念也是符合国内主流思维模式的,国际化让我们转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分工协作也让国际化变得几乎不可逆。顺应这种理念也许是一个独立思考结论,也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对于写现在,还是写过去和未来更容易一些吧…


阅读摘录

1. 自动驾驶汽车能让交通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特别是能够降低车祸死亡率。如今,每年有将近125万人死于车祸(足足是战争、犯罪和恐怖袭击死亡人数的两倍)。而在这些事故中,超过90%是人为造成的:有人酒驾,有人边开车边看手机,有人疲劳驾驶,有人开车的时候只顾着发呆。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2012年的统计,全美致死车祸中有31%出于滥用酒精,30%出于超速,21%出于驾驶分心。而这些错误,自动驾驶汽车永远都不会犯。虽然自动驾驶汽车仍有其自身的问题和局限性,也免不了会有些事故,但根据预测,如果把所有驾驶工作完全交由计算机处理,将能够减少约90%的道路伤亡。换句话说,只要全面改用自动驾驶汽车,每年就能少死亡100万人。

2. 全球化确实让许多人受益,但有迹象显示,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的不平等日益加剧,少数人逐渐垄断了全球化的成果,而其他数十亿人则被弃之不顾。现在,最富有的1%人群已经拥有全球一半的财富。更令人警醒的是,最富有的100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40亿人。

3. 《雏菊》广告于1964年播出,当时古巴导弹危机才过去两年,核毁灭是一个近在眼前的威胁。无论专家,还是一般大众,都担心人类的智慧不足以避免这场浩劫,也觉得冷战升温只是时间问题。但事实上,人类成功地处理了这场核挑战。美国、苏联、欧洲和中国改变了行之千年的地缘政治,让冷战在几乎没有流血的情况下结束,建立了新的国际主义世界秩序,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和平时代。不仅核战争免于爆发,各种战争的数量也在减少。自1945年以来,单纯因为侵略而造成的边界变化少之又少,大多数国家也不再将战争作为标准的政治工具。2016年,虽然在叙利亚、乌克兰等几个动乱地区仍有战争,但人类因暴力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远少于因肥胖、车祸或自杀而死亡的人数。这可能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和道德成就。

4. 依据目前最精准的科学预测,除非我们在接下来20年间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否则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超过2ºC,致使沙漠扩大、冰盖消失、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例如飓风和台风)将更加频繁。这些变化会破坏农业生产、淹没城市,使全球大部分地区不宜人居,数亿难民必须寻找新的家园。此外,我们正迅速接近许多临界点,一旦超越之后,就算能够急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足以扭转趋势,避免全球悲剧。举例来说,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盖融化,从地球反射回太空的阳光就会减少,于是地球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温度升得更高,冰盖也融得更快。一旦整个循环超过临界值,就再也无法阻挡,就算人类从此不再燃烧任何煤、石油和天然气,极地的所有冰层也将融化。

5. 正是因为宗教人士太注重诠释,一旦面对科学,就会处于劣势。虽然科学家也会投机取巧和扭曲证据,但说到底,科学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愿意承认失败、尝试不同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科学家逐渐学会怎样种出更优良的作物、研制出更好的药物,但祭司和大师只学会了怎么找出更好的借口。几个世纪以来,就连最虔诚的信徒都开始注意到这种差异,于是宗教权威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节节败退。这一点也逐渐让整个世界逐渐走向共同的文明,毕竟只要东西真的有用,人人都会用。